鱼身上充血怎么办?
鱼身充血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运输过程损伤、水质条件恶劣、池塘缺氧、环境骤变、疾病影响等,下面大家就这些原因分别进行分析。
1、运输损伤
原因:因捕捞、运输等操作不慎,造成鱼体鳞片及内脏受伤而出现的局部或全身性出血,特别是水温较高时更易发生。
预防:拉网操作应当尽量谨慎,运输时间不宜过长,运输前和运输后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阿莫西林等内服,以减少应激反应,杀灭体内细菌,同时,加强池塘管理。
2、水质问题
原因:水质败坏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使鱼的鳃部和皮肤受到损伤而引起出血,通常集中在尾部和腹部。
防治:勤注新水,施用“强车人水动力”或“活水素”改善水体环境,全池使用“强氯精”2~3毫克/升或“生石灰”15~20毫克/升消毒杀菌。
3、缺氧
原因:池水缺氧,鱼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引发细菌、寄生虫病害,从而继发导致出血性疾病发生。
防治:保持适当载鱼量,晴天中午开增氧机1~2小时,全池泼洒“双激粒能”2~3毫克/升改善水体通透性、增加水体底层溶解氧。
4、环境骤变
原因:暴雨等恶劣天气骤然袭击,导致水体上下层急剧对流,池底的淤泥、有机碎屑等被搅浑,造成水体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鱼体应激而使内脏或体表发生点状出血。
防治:暴雨或其他恶劣天气前后,全池泼洒“氨基酸”3~5毫克/升或“暴稳2号”4~5克/亩˙米,稳定水质和底质环境,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5、疾病影响
原因:鲤春瘟、赤皮、败血症、肠炎、微孢子虫病、小瓜虫病、烂鳃病、出血性败血综合症、链球菌病、弹状病毒病等病害发生时都会引起鳞片竖起、肌肉充血、肠道充血等症状。
防治:根据病症详细分析病因,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