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狗咬了就得狂犬病吗?
不一定,得看情况。 先放结论,一般情况下,被正常的、没患狂犬病的狗狗咬了不会得狂犬病。 引起狂犬病的病因是病毒,而病毒的特性是在细胞间传播能力很差(除了癌细胞以外),所以一般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直接接触才有可能感染。当然,前提是被咬的伤口比较大而且清洗不及时,使病毒有可乘之机。 但凡事都有例外。首先,如果咬你的狗正好带有狂犬病病毒,那就有可能感染;其次,要特别小心那些不健康的狗,患有寄生虫、真菌或细菌的狗狗抵抗力会减弱,病毒更容易入侵。
此外还有特殊情况,比如一些注射了疫苗的狗狗可能由于疫苗质量问题、注射时间间隔太长等原因导致免疫失败,这时也要格外注意。 但上述情况都是建立在被咬伤后及时处理伤口的基础之上。一旦在被感染病毒后24小时内及时打了疫苗,基本上就可以阻断病毒感染。通常情况下,被正常的没有染病的狗狗咬了不用太担心。 但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那就是被流浪狗或者不认识的家犬咬了以后,应立即处理伤口并彻底清洗,然后尽快注射疫苗。
有狗,就有狗咬人事件发生,而人们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得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患狂犬病通常是在被患病的动物以咬伤、抓伤等方式感染所致。狂犬病的病死率是100%,迄今为止临床上还没有有效治疗方法,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
狂犬病虽然可怕,但也是可预防的。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唾液腺及唾液腺附近的大量粘膜中,通过患病动物的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的体内,具有潜育期长(长短由病原数量、侵入途径和人体免疫力等多种因素决定,通常为1-3个月,绝大多数在一年内发病,超过一年的极为罕见)、临床表现独特、病死率高100%的特点。在狂犬病病毒的传播过程中,主要的疫病储存库是哺乳动物,尤其是犬。如果被疑似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狗、猫、蝙蝠)咬伤、抓伤,应该立即清洗、消毒伤口,防止狂犬病病毒感染,严重时及时就医治疗。
预防狂犬病,需要做好接触前预防、接触后预防。接触前预防就是所有的高危人群(兽医、动物控制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野营或洞穴探险者等)都应该接受疫苗全程免疫。接触后预防需根据患者伤口的暴露等级确定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暴露于狂犬病病毒的预防性治疗分为3个等级,一般情况下一级暴露可不处理,二级暴露需要注射狂犬病疫苗,对于三级暴露除注射疫苗外还需要注射免疫调节剂。